顶点小说 > 眺冥 > 第四十八章 五把尖刀

第四十八章 五把尖刀


  第四十八章五把尖刀

  皇上分析守龙卫传来的详细情报后得出中原必乱的结论,所以远在中原的刀庐以及邱于韧还在想办法造势获得民心之时,朱韵民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了。

  朱韵民的计划有两步,一明一暗。明的一步是将计就计,派叶皖押送赈灾粮银前往中原。与此同时,朱韵民已经派遣了将军从南边渡江,迅速占领皖州。

  朱韵民身为一代枭雄,自然清楚中原乱者之所以选择大河决堤之时做乱,显然是想赢得中原的民心。

  中原遭此大灾,只要朝廷的赈灾粮银迟迟不来,受灾的中原人民对朝廷的拥护会慢慢的土崩瓦解。

  而他们选择杀掉苏离以及周动,除了控制中原的局势之外,就是不想中原的情况传到京城,朝廷没有情报自然就没有作为,中原的民心自然而解。

  三天后之所以将情报传递到朝廷,是因为瞒不下去了,其次是想劫的朝廷准备赈灾的拿笔粮银。按照他们的推断,就算朱韵民怀疑中原有乱事也应该派送赈灾粮银,因为他们觉得朱韵民只是怀疑,并没有足够的证据。

  无论是刀庐的人还是邱于韧都没想到朱韵民仅凭判断就打算全部送假的赈灾粮银,他们能够得到的一些粮食还是叶皖的强硬和谈鑫鑫的变通才有的。

  朱韵民之所以派遣赈灾粮去吸引中原乱者的注意力,是因为他缺少将才。

  帝国的将才是不缺的,那些和朱韵民一起打天下的将军帝国就有十几位,只不过帝国南北有两大帝国虎视眈眈,大部分将领都在边关戍边,其中帝国的三大将军就是帝国最大的三根脊梁柱,若不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在边关驻守,哪里会有帝国的太平盛世?

  朱韵民思来想去,只得把在京城任闲差的胡彦派去了中原。

  在叶皖带着送粮队伍离开京城的时候,胡彦就已经告病在家而皇上允了胡彦很长的假期,其实那时候胡彦也已经出发了。

  大河中游大部分河岸都已经被封锁了,胡彦若想赶到中原的南部的皖州,需要绕行很远,不过胡彦也就带了几个人轻松上路,速度自然不是叶皖的送粮对可以相比的。

  叶皖在大河之上激战的时候,胡彦已经绕到了南方,从一个商贾的货船向北渡江,直接去了皖州。

  邱于韧和刀庐想要劫过朝廷的赈灾粮银,在行动成功之前,他们还没有明面上起兵造反,不过中原的一些重要的对朝廷忠心的官员都被人监视,有的甚至被软禁起来,比如四州巡府苏大人。

  胡彦秘密到了皖州之后,立刻经过一番详尽的谋划,用自身的携带的力量悄悄的将被监禁在自家府中的皖州提督林大人救了出来,同天夜里,林大人联系自己的旧部,将皖州城的敌人全部斩杀殆尽,翌日,胡彦将手下的将士兵分四路,一天之内将皖州全部掌控了。

  同时屯兵在皖州北部,和敌人对峙起来。

  胡彦的行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效果,是因为刀庐弟子和邱于韧都来没有开始行动起来。他们一旦行动起来,控制中原那是易如反掌的事,他们确实是这样想的也有那个实力,所以他们很有耐心的等着朝廷的救济粮。

  朱韵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才要让胡彦迅速占领皖州,这样徐将军的抽出的军队才不会被天险拒在江之南,这样才能够在抵住邻国压力的同时迅速解决中原的叛乱。

  在胡彦迅速占领皖州的同时,邱于韧也行动起来了,给受灾的民众分发之前囤积的粮食,同时散播流言,关于朝廷冷血的遥言很快散落到中原的大部分地方,就仅仅三天之内,邱于韧便招收了一万多的新兵。

  邱于韧手下本来就有三万余人,再加上一万多的新兵,他的手上已经有了接近六万余人。

  皖州提督手下原本就不到一万人,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了不少,守在皖州北方的也仅仅数千人。

  徐世大将军接到圣旨,便立刻派出了三万人北上平乱,只是还需要时间。

  邱于韧以为胡彦仅仅数千人,应该在弹指间便要他灰灰湮灭,可是他手下一个叫吴临基的一个将领组织了三次攻击竟然都失败而归,三次战斗折损了两千余人。

  胡彦选择驻守的地方是西平关,西平关是在中原少见的一处易守难攻的城池,西平关西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之地,东边则是一处在中原极其罕见的山脉。

  敌人若想来犯,从平原上显然是不行,首先平原之上视野开军事计划容易败露,其次在平原上行军,那就是活靶子,数千根箭矢齐射过来,躲都没地躲,只能变成死刺猬。

  而东方的那片山脉之中,有一伙人数不少的土匪,这伙土匪由来已久,在帝国建立之时就有千余人,为首的几个修为都不弱,邱于韧在建国初年屡次剿匪均失败而归,后来和土匪达成了某种见不得人的协议,也就没在下令剿匪了。

  在大河决堤之后又有铤而走险的难民加入土匪中,土匪势力快速增大。

  土匪本来有三位首领,近来又新增两位实力不俗的首领,一共五位首领,自称东山的“五把尖刀”。

  第一把尖刀叫包达贵,是一个国字脸的身材强壮的中年男子,这一张脸上总有着不和谐的放dang不羁的神色。

  第二把尖刀名叫余修,是一个皮肤白皙面庞清秀的青年男子,虽然余修看起来像是一个智慧为主的尖刀,但是他的修为确实很接近二品了。

  第三把尖刀名叫张洛塞,此人长相粗犷,有一脸的络腮胡子,一双眼睛一瞪就跟牛眼似的,一看就知道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事实上,他和第二把尖刀比起来确实算是比较笨的了。

  第四把尖刀名叫封复,是一个只有一个眼睛的中年男子,他浑身煞气极重,在不久前他带着十几个衣衫破烂的流民加入土匪,第一把尖刀感觉他身上煞气,觉得是个当土匪的料子,于是很自然的当上了第四把手。

  第五把尖刀叫苏展,是一个长相俊秀的青年男子,他身上有两把做工极为精致的刀,一把名曰青刃刀,长二尺五寸,宽一寸八,刀锋之上青光闪烁,锋利无比。一把名曰九鸣刀,长四尺九寸,宽三寸三,九鸣刀一直被他被在身后,上山以来不曾出鞘。

  苏展是在封复上山的第二天被第一把尖刀包达贵亲自带上山的,包达贵不曾解释他的来历,所以在山上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他的来历,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山上的地位,因为他的修为到了二品,他面容俊秀且有些冷酷,像极了一个在江湖上游荡的优秀刀客。

  随着胡彦赶到中原,战事的突然爆发,五把尖刀也遇到了同样的一个问题——站队问题。

  两方交战,无论那一方都不可能让五把尖刀就这样继续下去,因为他们的存在那可能是存在的隐患,若想这隐患消失,就让他们投降或者消失。

  胡彦和邱于韧都这样想,于是五把尖刀必须带着土匪投靠一方才有可能继续逍遥下去。

  面临这个问题,五个首领中封复和张洛塞支持邱于韧这一方,而余修和苏展支持投靠朝廷,至于能够去决定性作用的包达贵还没有放出准话来。

  张洛塞支持投靠邱于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邱于韧现在占据优势,只要他们从旁辅助邱于韧,胡彦的那些人马根本就不够看的。第二个原因是放出邱于韧剿杀他们并没有做的太过分,而且这些年邱于韧一直信守承诺,他觉得邱于韧是一个可以相信的人。

  封复的看法基本和张洛塞的基本相似。

  余修选择支持朝廷是因为他看的长远,在邱于韧优势占尽的情况下,胡彦还能够如此迅速的占领,说明皇上已经开始行动了。他虽然没有查探出其他帝国其他大军是否有所行动,但他猜测大军一定在来的途中。

  所以这一场战斗,余修是更看好朝廷的,还有若是他们这时候选择加入朝廷,等到战争胜利的那一刻,他们就从土匪的身份变成了英雄。

  他们选择错误就可能全军覆没,这是危机,但是若是选对了,他们就可以摆脱土匪了,这是机遇。

  机遇和危机往往是并存的。

  再一次的讨论无果之后,几人表情不愉快的散开了,苏展离开大厅,信步向山下走去。

  张洛塞和封复一起向山上喝酒去了。

  余修刚回到自己的屋子,自己倒了一杯茶喝了起来,脑袋里想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包达贵推开门走了进来。

  余修欲站起相迎,包达贵摆摆手,“你我兄弟,何必在乎这些虚礼?”

  包达贵走到余修身旁缓缓坐下,“你是不是不想在做土匪了?”

  余修沉默片刻,然后轻轻点点头,“我在少年时期上山,是你给了我庇护,才有了我的今天,可是正是因为那是见识了太多的血腥,所以我想摆脱这种打打杀杀的生活,做一个普通人。”


  (https://www.xdingdiann.cc/ddk2204/2092327.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xdingdian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ingdiann.cc